肠道菌群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,确实存在着一种“勾肩搭背”般的紧密联系,关系密切得很!它们主要通过影响咱们身体的代谢活动、免疫大军的功能状态以及体内的“小烽火”(慢性炎症反应)这几条关键路径,悄无声息地左右着肿瘤的萌发与进展。关于其核心的“作案手法”及其关联的肿瘤类型,咱们这就来一一揭秘:
有些肠道菌群代谢出来的小分子物质,能直接或间接地诱使正常细胞走上“歪路”,最终导致癌变。比如,肠道里的大肠杆菌、脆弱拟杆菌这些家伙会“放毒”(释放如内毒素LPS等有害物质),持续撩拨身体搞出低烈度的慢性炎症,为肿瘤创造温床;还有些细菌呢,则能把咱们日常摄入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,通过发酵代谢转化为亚硝胺、吲哚衍生物等“坏分子”(强效致癌物),这些物质能直接给细胞的DNA来个“暴击”,造成损伤,使得细胞在复制过程中更容易出错突变,积累恶变风险。
原本和谐稳定的肠道菌群生态是免疫系统训练有素的“好帮手”(比如,特定共生菌能帮助T细胞、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成熟与分化,维持其正常功能)。可一旦菌群乱了套,双歧杆菌、乳酸菌这些维护和平的“好菌”势力衰退,而某些促炎的“坏菌”势力趁机抬头壮大,整个免疫微环境就失衡了。这时,免疫细胞就可能变得迟钝,既认不出那些伪装潜伏的肿瘤细胞,也无力有效剿灭它们,等于是给肿瘤上演“越狱”(免疫逃逸)戏码大开方便之门!
此外,持续的菌群失调引发的“持久战”(如慢性肠道炎症,类似肠炎状态),会持续点燃炎症信号通路(比如关键的NF-κB通路)这把熊熊烈火。这把火长期“烤”着敏感的肠道黏膜细胞,迫使它们不断加速增殖以修复损伤。这过程就像伤口“好了又被撕开,撕开又勉强愈合”,反复折腾之下,黏膜细胞不堪重负,其基因稳定性遭到破坏,最终癌变的风险自然就蹭蹭往上涨啦!
在众多肿瘤中,结直肠癌与肠道菌群失调这个关系最为“铁证如山”!菌群失调(比如具核梭杆菌数量异常猛增)会粗暴地拆毁肠道的天然“防护墙”(即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),使得饮食或菌群自身产生的致癌物更容易“贴脸”接触甚至侵入脆弱的肠黏膜细胞。
以上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,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,具体决策请遵医嘱。
供稿 病理科 李军扩
编辑 宣传科
一审 李军扩
二审 杨海军
三审 王卫杰